2019-07-30
劉邦曾經這樣評價漢初三杰之一的蕭何,“撫百姓,給餉饋,不絕糧道,吾不如蕭何”。高度評價了,蕭何在漢朝建立過程中,至關重要作用:無內不穩。
制造一線也有這樣的一位人員,他具有多重身份,分廠的技術主任、班組的技術師傅、我們的老大哥……,他就是天津工業園制造二分廠技術主任張言振。
張言振一直以“工匠精神”自勉,堅守“初心”,深入一線,是生產一線的“活地圖”、“導航儀”、“排頭兵”。他以對公司的忠誠、對事業的堅定、對員工的關懷,譜寫了作為一名生產一線管理人員的激昂樂章,展現了作為一名新時代追夢人的奮勇圖強。
深扎一線的“根”,滋養信念樹
張言振加入偉星13年,從開始的檢驗員,到后來的班組長再到現在的技術主任。回憶起過往時光,振哥和我說,剛來到天津工業園的時候,每天既要開機調試,還要負責倒料;既做檢驗,還做破碎工,那段時間他把一線的工種都干了一遍。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感到艱苦,反而感謝那段艱辛歲月給予了他成長的平臺。
技術主任不單技術要精,現場也要熟。張言振每天都會上午、下午各抽出一個小時把控現場情況。上午一個小時運用早會契機,抽查各條生產產品米重,做好管材米重控制,確保原料利用率;同時查看各條生產設備運轉情況,確保生產進度滿足交期。下午一個小時,做好模具配套管理和SMED快速換產,落實配套保障工作,減少停機待產的時間,提高產品合格率。
只要生產線運轉,無論白天還是深夜,總能看見振哥的身影。我記得有一次,31號生產線在生產過程中出現一點小問題振哥立即帶領班組成員,從牽引機到真空箱,再到螺桿轉速,一項又一項排除。等到生產穩定后已經很晚。
這樣子的例子每個月都會有一兩起,晚上班組打電話問詢的例子更是家常便飯。
執著創新的“夢”,鑄強先進魂
在新品研發過程中,振哥沖在第一線,從模具設計到原料配方,從生產工藝到配套標準,全程跟蹤進展。2018年阻氧新品研發過程中,困難重重。經過半個月試驗開機,只生產出5盤1500m合格管材。張言振帶領生產團隊。最忙碌的那段時間,無論幾點,不攻克技術難點,絕不離開現場。
4月,接到一筆阻氧訂單。正常開機生產后,中途遇到生產難題,當班的班組長和調試人員迅速反應,調試兩個小時也還沒解決,班組長立即聯系振哥。直到第二天下午四點也還是沒完全解決。眼看還有兩天就是交期,面對著方案一個接一個的失敗,面對著希望一次又一次落空,長期精神壓力與身體耐力拉鋸的雙重考驗猶如火山即將迸發出來,放棄的聲音開始在班組蔓延。張言振一邊安撫大家情緒,一邊冷靜思考研究方案,最終調整生產工藝及共擠機,產品實現批量生產。
后來我私下問張言振,是什么支撐著你把阻氧調試出來的。他和我說:“我當時的想法就是這個產品一定能生產出來,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問題所在,沒有攻克技術難點。”原來,“老振頭”除了我認識到的“精”,其實還“軸”。這個“軸”就是堅持,在一個理兒上較勁、一件事情堅持。一旦較上勁了,就傾所有之力把這件事做透,搞定。
以愛織就的“網”,鑄就新力量
現任甲2組組長的王銀曾經在自己的感悟中提到他與振哥的師徒情:“時光飛逝,轉眼在偉星工作已11年有余。回首當年,剛干調試時被分到乙組,班組長是張言振,由于對調試工作不熟悉,技術上還有待提高,犯過很多錯誤。每一次張言振都會耐心地給我講解,分析原因與措施。經過他的言傳身教,我的調試水平也有所提高,在調試比賽中也拿過幾次第一名的好成績,工作中也更得心應手”,“記得那時剛進入偉星時,基本上工資發了半個月工資就成‘白領’了。剩下的時間沒辦法,只能找振哥蹭飯,大家圍在一起吃得卻津津有味”
2017年天津工業園開展調試員等級培訓,首次報名學員9名,基本上是入職1-2兩年新員工,有的還沒開過機。振哥像訓練新兵的教官,既嚴又細,從產品特性到生產參數、從開機要領到安全生產,每一個生產關鍵節點面面俱到、娓娓道來,每個學員聽得更加專注,學的更加刻苦。通過一年努力,在年底理論考試和實際操作兩個維度的考核中,9名學員全部通過。考核過程中,雖然振哥嘴上說這個還差點、那個還有提升空間,但是心里已經對大家非常認可。
2017年學習調試人員康巖峰、謝智會現已成為分廠副調人員。17、18兩期共培養出三級調試人員13名,占班組比例的28.3%,具有調試能力人員22名占班組比52%。一串串數字背后是一滴滴汗水、一段段故事的鑄就。新生的力量,為制造一線人才建設,奠定了堅實地基礎。
(天津工業園 王洪濤)